0638太阳集团 0638太阳集团
 学校首页  网站首页  院情概况  党建工作  教学科研  学生工作  招生就业  创新创业  社会服务  专业认证  心理佳苑  资料下载 
文章内容    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>>教学科研>>学科建设>>正文
教育部关于印发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(暂行)》的通知
2018-09-11 18:23     (点击: )

教师[2017]13号

教育部关于印发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

认证实施办法(暂行)》的通知

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教育厅(教委)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,

有关部门(单位)教育司(局),部属有关高等学校:

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,按照国家

教育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工作要求,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

系建设,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,我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

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。现将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

办法(暂行)》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。

教 育 部

2017年 10月26日

— 1 —

(此件主动公开)

部内发送:有关部领导,办公厅、政法司、规划司、财务司、职成司、

高教司、学生司、国际司、评估中心

教育部办公厅

2017年10月26日印发

— 2 —

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

(暂行)

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,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

障体系,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,制定本办法。

一、指导思想

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构建

中国特色、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,分级分

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,以评促建,以评促改,以评促强,

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,为培养造就党和

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。

二、认证理念

认证以“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”为基本理念。

学生中心,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,以师范生为中心

配置教育资源、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;产出导向,强调以师

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,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

求,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;持续改进,强调对师范

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、全过程评价,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

教学改进,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。

三、认证原则

1.建立统一认证体系。发布国家认证标准,做好认证整

体规划,实行机构资质认定,规范认证程序要求,开展认证

结论审议,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,确保认证过程的

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。

— 3—

2.注重省部协同推进。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

统筹协调,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,形成整体设

计、有效衔接、分工明确、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,确保师范

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。

3.强化高校主体责任。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

主体责任,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,推动建立专业质

量持续改进机制,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。

4.运用多种认证方法。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

合、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、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

合、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,多维度、

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。

四、认证体系

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:

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。依托教师

教育质量监测平台,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

机制,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,

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,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

管依据,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。

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。以教

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,推动教师教育内涵

式发展,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,建立持续改进

机制,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标准要求。

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。建立

健全基于产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有效的质量持续改进

— 4—

机制,以赶超教师教育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,以评促强,追

求卓越,打造一流质量标杆,提升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

竞争力。

五、认证标准

结合我国教师教育实际,分类制定中学教育、小学教育、

学前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特殊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,作为开展

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基本依据。中学教育、小学教育、学

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见附件,职业教育、特殊教育专业认

证标准另行发布。

六、认证对象及条件

1.第一级

经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本科专业和

经教育部审批的普通高等学校国控教育类专科专业。

2.第二、三级

第二、三级认证实行自愿申请。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普

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申请参加第二级认证;有六届以上毕

业生并通过第二级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,申请参

加第三级认证。个别办学历史长、社会认可度高的师范类专

业可直接申请参加第三级认证。

七、认证组织实施

1.教育部发布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与标准,统筹协

调、指导监督认证工作,负责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相关认证工

作;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,结

合地方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区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,报教

— 5—

育部教师工作司备案后实施。

2.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(以下简称评估中心)

具体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,包括组织实施第一级监

测、第三级认证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第二级认证,建设教

师教育质量监测系统,建立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库,提供

业务指导等;教育评估机构接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,具体

组织实施该省份的第二级认证工作。

3.教育部成立认证专家委员会,负责认证工作的规划与

咨询,对拟承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各地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资质

认定,负责认证结论的审定,受理认证结论异议的申诉,负

责对认证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等。认证专家委员会秘书处设在

评估中心。

各省份依据实际建立相应的专家组织和认证结论审议

机制。

八、认证程序

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,对师范类专业办学

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。第二、三级采取专家进校现场考

查方式,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,认证

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、专业自评、材料审核、现场考查、结

论审议、结论审定、整改提高等7个阶段。

1.第一级

高校按要求填报师范类专业有关数据信息。评估中心依

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系统,对专业办学的核心数据进行监

测、挖掘和分析,并与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、中国高等教

— 6—

育学生信息网(学信网)数据进行比对,建立各级监测指标

常模,形成各类监测报告。

2.第二级

申请与受理。地方所属院校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

教育评估机构提交认证申请。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向评估中心

提交认证申请。教育评估机构依据受理条件进行审核,审核

通过的专业,进入自评阶段。

专业自评。高校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,按要

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,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。

材料审核。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和数

据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。审核通过的专业,进入现

场考查阶段。

现场考查。教育评估机构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。专家组

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,通过深度访

谈、听课看课、考查走访、查阅文卷、集体评议等方式,特

别注重了解毕业生教书育人情况,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

做出评判,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。

结论审议。教育评估机构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

议进行审议。

结论审定。教育评估机构将审议结果报教育主管部门同

意后,提交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。认证结论分为“通过,

有效期6年”“有条件通过,有效期 6年”“不通过”三种。认证

结论适时公布。

整改提高。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,按要求提交整

— 7—

改报告。教育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,逾期

不提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,终止认证有效期。

3.第三级

申请与受理。符合条件的专业所在高校经教育主管部门

同意后,可向评估中心提交认证申请。评估中心依据受理条

件进行审核,审核通过的专业,进入自评阶段。

专业自评。高校依据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,按要

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,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。

材料审核。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

析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核。审核通过的专业,进入现场考

查阶段。

现场考查。评估中心组建现场考查专家组。专家组在审

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,通过深度访谈、听

课看课、考查走访、查阅文卷、集体评议等方式,特别注重

了解毕业生教书育人情况,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

判,向高校反馈考查意见。

结论审议。评估中心对现场考查专家组认证结论建议进

行审议。

结论审定。评估中心将审议结果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同

意后,提交教育部认证专家委员会审定。认证结论分为“通过,

有效期6年”“有条件通过,有效期 6年”“不通过”三种。认证

结论适时公布。

整改提高。高校依据认证报告进行整改,按要求提交整

改报告。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整改报告进行审查,逾期不提

— 8—

交或整改报告审查不合格,终止认证有效期。

九、认证结果使用

认证结果为政策制定、资源配置、经费投入、用人单位

招聘、高考志愿填报等提供服务和决策参考。

通过第二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,可由高校自行组织

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工作。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

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,建立以实习计划、实习教案、

听课评课记录、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毕业生

教育实习档案袋,通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

教学实践能力,视同面试合格。

通过第三级认证专业的师范毕业生,可由高校自行组织

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面试工作。所在高校按照国家有

关要求开设通识课程、学科专业课程(幼儿园分领域教育基

础课程)和教师教育课程等,师范毕业生按照学校师范类专

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学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、达到毕业要求,

视同笔试合格。所在高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

践的意见要求,建立以实习计划、实习教案、听课评课记录、

实习总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,通

过严格程序组织认定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,视同

面试合格。

十、认证工作保障

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不收取申请认证学校任何费

用。教育部为师范类专业第一级监测和第三级认证工作的开

展提供经费保障,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本地区师范类专业第

— 9—

二级认证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。

十一、争议处理

高校如对认证结论有异议,可在收到认证结论后30个工

作日内向认证专家委员会提出申诉,申诉应以书面形式提

出,详细陈述理由,并提供相关支持材料。逾期未提出异议,

视为同意认证结论。

认证专家委员会受理申诉后,应及时开展调查,并在收

到申诉的60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意见。

十二、认证纪律与监督

认证工作坚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原则,实施“阳光认证”,

认证工作接受教师、学生和社会的监督。

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评估中心设立监督平台,接受对师

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问题反映和举报。

附件:1.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2.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3.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— 10—

附件1

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一级)

《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一级)》是国家对中学教

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

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

类专业。

维度

监测指标

参考标准

必修课≥10学分

总学分≥14学分

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

[1]

课程与

教学

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

学分占总学分比例

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

分比例

2

3

≥10%

≥50%

≥18周

≤20:1

4教育实践时间

[2]

合作与

实践

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

数比例[3][4]

5

6生师比[5]

≤18:1

师资

队伍

7

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

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

教师比例[8]

8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— 11—

维度

监测指标

参考标准

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

任教师比例[9]

9

≥60%

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

课程教师比例[10]

10

≥20%

≥13%

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

11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

的比例[11][12][13]

12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

13生均教育实践经费[14]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≥30册

支持

条件

14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[15]

每6个实习生配备

中学学科教材≥1套

微格教学、语言技能、书写

15技能、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

等教学设施

— 12—

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二级)

《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二级)》是国家对中学教育

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

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

专业。

一、培养目标

1.1 [目标定位]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面向国

家、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

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。

1.2 [目标内涵]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,反映师范生毕

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,体现专业特色,

并能够为师范生、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

理解和认同。

1.3 [目标评价]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并

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。评价和修订过

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,制定明确、公开的毕业

要求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,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

中分解落实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。专业制

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:

— 13—

n践行师德

2.1 [师德规范]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

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

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教师职

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

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2.2 [教育情怀]具有从教意愿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

专业性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具

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,尊重学生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,

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

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
n学会教学

2.3 [学科素养]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

基本技能,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。了解所教学

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,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,对

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。

2.4 [教学能力]在教育实践中,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

标准,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,运用学科教学

知识和信息技术,进行教学设计、实施和评价,获得教学体

验,具备教学基本技能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

研究能力。

n学会育人

2.5 [班级指导]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了解中学德育原理

与方法。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。能够

— 14—

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,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

的组织与指导,获得积极体验。

2.6 [综合育人]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。

理解学科育人价值,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。

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参与组织主题

教育和社团活动,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n学会发展

2.7 [学会反思]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国

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

求,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

具有一定创新意识,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,学会分析和解决

教育教学问题。

2.8 [沟通合作]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

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。

三、课程与教学

3.1 [课程设置]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

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,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。

3.2 [课程结构]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、学科专业教育

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;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、必修课与选修

课设置合理。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,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

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%,学科专业

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%,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

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。

3.3 [课程内容]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、科学性、实践性,

— 15—

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。选

用优秀教材,吸收学科前沿知识,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

最新成果、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,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

状况及时更新、完善课程内容。

3.4 [课程实施]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

用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,教学内容、教

学方法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。能够恰当

运用案例教学、探究教学、现场教学等方式,合理应用信息

技术,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。课堂教学、课外指导和课外学

习的时间分配合理,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,养成师范

生自主学习能力和“三字一话”等从教基本功。

3.5 [课程评价]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

的达成度,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。评价与修订过程

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四、合作与实践

4.1 [协同育人]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

晰、稳定协调、合作共赢的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培养机制,基本

形成教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。

4.2 [基地建设]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,能够提供合适

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,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。每

[4]

20个实习生不少于 1个教育实践基地。

4.3 [实践教学]实践教学体系完整,专业实践和教育实

践有机结合。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贯通,涵盖师

德体验、教学实践、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,并与其他

— 16—

[2]

教育环节有机衔接。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。学

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,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。

4.4 [导师队伍]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

教育实践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有遴选、培训、评价和支持教育

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。“双导师”数量充足,相对稳定,

责权明确,有效履职。

4.5 [管理评价]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,能够对重点环

节实施质量监控。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。依据相关

标准,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。

五、师资队伍

5.1 [数量结构]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

[5]

和发展的需要,生师比不高于 18:1,硕士、博士学位教师

[9]

占比一般不低于60%,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

[8]

水平,且为师范生上课。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,其

[7]

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。基础教育一

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、队伍稳定,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

[10]

不低于20%。

5.2 [素质能力]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为人师表,

言传身教;以生为本、以学定教,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、信

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;勤于思考,严谨治

学,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。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

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,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

划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、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

高的满意度。

— 17—

5.3 [实践经历]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

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,至少有一年中

[18]

学教育服务经历,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、

分析、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,并有一定的基础

教育研究成果。

5.4 [持续发展]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建立教

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。建立专业教研组织,定期开展教研

活动。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,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

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,评价结果与绩效分

配、职称评聘挂钩。探索高校和中学 “协同教研 ”“双向互

聘”“岗位互换”等共同发展机制。

六、支持条件

6.1 [经费保障]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,教

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

低于13%[11][12][13]

,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

[14]

平,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。教学设

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。

6.2 [设施保障]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。建

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,满足“三字一话”、

微格教学、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。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

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、维

护、更新和共享机制,方便师范生使用。

6.3 [资源保障]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,数

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,使用率较高。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

— 18—

[15]

不少于 30册。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

案例库,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

1套。

七、质量保障

7.1 [保障体系]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各主要教学环

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,任务明确,机构

健全,责任到人,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2 [内部监控]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,定

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,保障毕业要求达

成。

7.3 [外部评价]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

机构、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,对

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。

7.4 [持续改进]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

析,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,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

和提高。

八、学生发展

8.1 [生源质量]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,能够吸引志愿从

教、素质良好的生源。

8.2 [学生需求]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,加强学情分析,

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,

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。

8.3 [成长指导]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,加强思想

政治教育,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、学习指导、职

— 19—

业生涯指导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等,满足师范生

成长需求。

8.4 [学业监测]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,监测师范生的学

习进展情况,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。

8.5 [就业质量]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

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,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

[16]

[17]

75%,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。

8.6 [社会声誉]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,用人单位满意度

较高。

— 20—

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三级)

《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三级)》是国家对中学教

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

教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

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

类专业。

一、培养目标

1.1 [目标定位]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面向国

家、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

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。

1.2 [目标内涵]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,反映师范生毕

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,体现专业特色

和优势,并能够为师范生、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

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。

1.3 [目标评价]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并

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。评价和修订过程

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,制定明确、公开的毕业

要求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,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

中分解落实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。专业制

— 21—

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:

n践行师德

2.1 [师德规范]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

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

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教师职

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

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2.2 [教育情怀]具有从教意愿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

专业性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具

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,尊重学生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、

事业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

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
n学会教学

2.3 [知识整合]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、思想与方法,

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;了解跨学科知识;对学

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,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

识。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。

2.4 [教学能力]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。

依据学科课程标准,在教育实践中,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,

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,指导学习过程,进行学习评价。

2.5 [技术融合]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

学的方法技能,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

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。

n学会育人

— 22—

2.6 [班级指导]树立德育为先理念。了解中学德育原理

与方法,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。掌握

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、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

评价、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。能够在

班主任工作实践中,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

组织与指导,获得积极体验。

2.7 [综合育人]具有全程育人、立体育人意识,理解学

科育人价值,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。

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

合,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,积极参与组织主

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。

■学会发展

2.8 [自主学习]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专

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,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

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。养成自主学习习惯,具有自我管理

能力。

2.9 [国际视野]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,了解国外基

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。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

流。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。

2.10 [反思研究]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。运用批判性

思维方法,养成从学生学习、课程教学、学科理解等不同角

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。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

生科研的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。

2.11 [交流合作]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

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。

— 23—

三、课程与教学

3.1 [课程设置]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

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,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,能

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。

3.2 [课程结构]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、学科专业教育

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,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、必修课与选修

课设置合理。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,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

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%,学科专业

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%,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

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。

3.3 [课程内容]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、科学性、综合性、

实践性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

学中。选用优秀教材,吸收学科前沿知识,引入课程改革和

教育研究最新成果、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,并能够结合师

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、完善课程内容,形成促进师范生主

体发展的多样性、特色化的课程文化。

3.4 [课程实施]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

用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,教学内容、教

学方法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。注重师范

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,注重以课堂教学、课外指导提升

自主学习能力,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。技能

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,形式多样,富有成效,师范生“三字

一话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。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,

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、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。

— 24—

3.5 [课程评价]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

的达成度,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。评价与修订过程

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四、合作与实践

4.1 [协同育人]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

晰、稳定协调、合作共赢的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培养机制,协同

制定培养目标、设计课程体系、建设课程资源、组织教学团

队、建设实践基地、开展教学研究、评价培养质量,形成教

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。

4.2 [基地建设]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。实践基

地具有良好的校风,较强的师资力量、学科优势、管理优势、

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 1个

教育实践基地,其中,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

[4]。

4.3 [实践教学]实践教学体系完整,专业实践和教育实

践有机结合。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递进贯通,涵

盖师德体验、教学实践、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,并与

[2]

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。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。

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,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

上课类型。

4.4 [导师队伍]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

教育实践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有遴选、培训、评价和支持教育

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。“双导师”数量足,水平高,稳

定性强,责权明确,协同育人,有效履职。

— 25—

4.5 [管理评价]教育实践管理规范,能够对全过程实施

质量监控。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。具有教育实

践标准,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,对实践

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。

五、师资队伍

5.1 [数量结构]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

[5]

和发展的需要,生师比不高于 16:1,硕士、博士学位教师

[9]

[8]

占比不低于80%,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,

且为师范生上课、担任师范生导师。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

教师,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3人,具有

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

于20%。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,占教师教育课

[10]

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%,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、特

级教师、高级教师,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。

5.2 [素质能力]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为人师表,

言传身教;以生为本、以学定教,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、课

程开发、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;治学严

谨,跟踪学科前沿,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。具有职前养

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,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

职业规划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、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

具有较高的满意度。

5.3 [实践经历]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

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,每五年至少有

[18]

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,能够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工作,并

— 26—

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。

5.4 [持续发展]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教师培

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;建立专业教研组织,定期开展教研

活动。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,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

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,评价结果与绩效分

配、职称评聘挂钩。高校和中学“协同教研”“双向互聘”“岗位

互换”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、成效显著。

六、支持条件

6.1 [经费保障]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,教

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

低于 15%[11][12][13]

,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

[14]

平,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。教学设施

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。

6.2 [设施保障]教育教学设施完备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

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,满足“三字

一话”、微格教学、实验教学、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。信

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

变。教育教学设施管理、维护、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,师范

生使用便捷、充分。

6.3 [资源保障]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,

[15]

使用率高。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。建

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,有国内外多

种版本中学教材,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

生不少于1套。

— 27—

七、质量保障

7.1 [保障体系]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各主要

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、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。质量保障目标

清晰,任务明确,机构健全,责任到人,能够有效支持毕业

要求达成。

7.2 [内部监控]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

行,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

态化评价,保障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3 [外部评价]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

教育机构、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

机制,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。

7.4 [持续改进]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

析,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,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

进和提高,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。

八、学生发展

8.1 [生源质量]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,能

够吸引乐教、适教的优秀生源。

8.2 [学生需求]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,加强学情分

析。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

度,鼓励跨院、跨校选修课程,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

提供足够的空间。

8.3 [成长指导]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,加

强思想政治教育,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、学习指

导、职业生涯指导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等,满足

— 28—

师范生成长需求,并取得实效。

8.4 [学业监测]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,对师范生在整个

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,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

自我评价,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,保证师范生在毕

业时达到毕业要求。

8.5 [就业质量]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%,获得

[16]

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%,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

[17]。

8.6 [社会声誉]毕业生社会声誉好,用人单位满意度高。

8.7 [持续支持]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,了解毕业生专

业发展需求,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。

— 29—

附件2

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一级)

《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一级)》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

业办学的基本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

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、专科小

学教育专业。

维度

监测指标

参考标准

必修课≥24学分(三年制专

科≥20学分、五年制专科≥26

学分)

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[1]

总学分≥32学分(三年制专

科≥28学分、五年制专科≥35

学分)

课程与

教学

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

2

≥10%

分占总学分比例

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

3

≥35%

≥18周

≤20:1

比例

4教育实践时间[2]

合作与

实践

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

5

比例[3[4

— 30—

维度

监测指标

参考标准

6生师比[5

≤18:1

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

师比例[6][7

7

8

≥40%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≥60%(专科≥30%)

≥20%

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

师比例[8]

师资

队伍

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

教师比例[9]

9

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

程教师比例[10]

10

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

11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

≥13%

例[11][12][13]

12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

13生均教育实践经费[14]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≥30册

支持

条件

14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[15]

每6个实习生配备小学教材

≥1套

微格教学、语言技能、书写

15技能、实验教学、艺术教育

实训室等教学设施

— 31—

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二级)

《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二级)》是国家对小学教育

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

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、专科小

学教育专业。

一、培养目标

1.1 [目标定位]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面向国

家、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

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。

1.2 [目标内涵]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,反映师范生毕

业后 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,体现专业特

色,并能够为师范生、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

关方所理解和认同。

1.3 [目标评价]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并

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。评价和修订

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,制定明确、公开的毕

业要求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,并在师范生培养全

过程中分解落实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。

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:

— 32—

n践行师德

2.1 [师德规范]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

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

同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

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

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2.2 [教育情怀]具有从教意愿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

专业性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

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,尊重学生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

任心、事业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

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
n学会教学

2.3 [学科素养]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。掌握主教

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,理解学科知识体

系基本思想和方法。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

和技能,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,对学习科学相

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。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,

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,以及与社会实践、小学

生生活实践的联系。

2.4 [教学能力]在教育实践中,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

标准,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,运用学科教学知

识和信息技术,进行教学设计、实施和评价,获得教学体

验,具备教学基本技能,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

学研究能力。

— 33—

n学会育人

2.5 [班级指导]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了解小学德育原理

与方法。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。能

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,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

活动的组织与指导,获得积极体验。

2.6 [综合育人]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。

理解学科育人价值,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。

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参与组织主

题教育、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,促进学生全面、健康发

展。

n学会发展

2.7 [学会反思]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国

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

求,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

具有一定创新意识,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,学会分析和解

决教育教学问题。

2.8 [沟通合作]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

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。

三、课程与教学

3.1 [课程设置]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

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,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。

3.2 [课程结构]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、学科专业教育

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;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、必修课与选

修课设置合理。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,通识教育课程中

— 34—

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%,学

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35%,教师教育课程达到

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。

3.3 [课程内容]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,注重

基础性、科学性、实践性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师德

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。选用优秀教材,吸收学科前沿

知识,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、优秀小学教育

教学案例,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、完善课

程内容。

3.4 [课程实施]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

用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,教学内容、

教学方法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。能够

恰当运用案例教学、探究教学、现场教学等方式,合理应

用信息技术,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。课堂教学、课外指导

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,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,

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“三字一话”等从教基本功。

3.5 [课程评价]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

标的达成度,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。评价与修订

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四、合作与实践

4.1 [协同育人]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

明晰、稳定协调、合作共赢的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培养机制,基

本形成教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。

— 35—

4.2 [基地建设]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,能够提供合适

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,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。

[4]

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 1个教育实践基地。

4.3 [实践教学]实践教学体系完整,专业实践和教育实

践有机结合。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贯通,涵盖

师德体验、教学实践、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,并与

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。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

[2]。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,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

数。

4.4 [导师队伍]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

导教育实践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有遴选、培训、评价和支持教

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。“双导师”数量充足,相对稳

定,责权明确,有效履职。

4.5 [管理评价]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,能够对重点环

节实施质量监控。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。依据相

关标准,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。

五、师资队伍

5.1 [数量结构]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

[5]

学和发展的需要,生师比不高于18:1,硕士、博士学位教

[9]

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%、专科一般不低于30%,高级

[8]

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,且为师范生上课。配

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,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

业教学需要。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、队伍稳定,

[10]

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%。

— 36—

5.2 [素质能力]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为人师

表,言传身教;以生为本、以学定教,具有较强的课堂教

学、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;勤于思考,

严谨治学,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。具有职前养

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,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

与职业规划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、兼职教师师德和

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。

5.3 [实践经历]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

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,至少有一

[18]

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。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

指导、分析、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,并有一

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。

5.4 [持续发展]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建立教

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。建立专业教研组织,定期开展教

研活动。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,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、

职称评聘挂钩。探索高校和小学“协同教研”“双向互聘”“岗

位互换”等共同发展机制。

六、支持条件

6.1 [经费保障]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,教

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

低于13%[11][12][13]

,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

[14]

水平,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。教

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。

— 37—

6.2 [设施保障]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。建

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,满足“三字一话”、

微格教学、实验教学、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。信息化

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。建有教育教

学设施管理、维护、更新和共享机制,方便师范生使用。

6.3 [资源保障]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,数

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,使用率较高。生均教育类纸质图

[15]

书不少于30册。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

学案例库,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名实习生不

少于1套。

七、质量保障

7.1 [保障体系]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各主要教学环

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,任务明确,机

构健全,责任到人,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2 [内部监控]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,定

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,保障毕业要求

达成。

7.3 [外部评价]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

育机构、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,

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。

7.4 [持续改进]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

析,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,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

进和提高。

— 38—

八、学生发展

8.1 [生源质量]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,能够吸引志愿从

教、素质良好的生源。

8.2 [学生需求]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,加强学情分析,

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

度,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。

8.3 [成长指导]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,加强思想

政治教育,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、学习指导、

职业生涯指导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等,满足师

范生成长需求。

8.4 [学业监测]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,监测师范生的学

习进展情况,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。

8.5 [就业质量]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

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,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

[16]

[17]

低于75%,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。

8.6 [社会声誉]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,用人单位评价较

高。

— 39—

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三级)

《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三级)》是国家对小学教育

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

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

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、专科小

学教育专业。

一、培养目标

1.1 [目标定位]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面向国

家、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

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。

1.2 [目标内涵]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,反映师范生毕

业后 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,体现专业特

色和优势,并能够为师范生、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

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。

1.3 [目标评价]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并

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。评价和修订过

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,制定明确、公开的毕

业要求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,并在师范生培养全

过程中分解落实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。

— 40—

专业指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:

n践行师德

2.1 [师德规范]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

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

同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

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

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2.2 [教育情怀]具有从教意愿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

专业性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

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,尊重学生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

任心、事业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

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
n学会教学

2.3 [知识整合]具有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。扎实掌握

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、思想与方法,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

核心素养内涵;掌握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技

能,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;了解小学其他学

科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技能,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;对

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应用,能整合形成学科教

学知识。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。

2.4 [教学能力]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。

依据学科课程标准,在教育实践中,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,

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,指导学习过程,进行学习评价。具

备一定的课程整合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。

— 41—

2.5 [技术融合]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

教学的方法技能,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

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。

n学会育人

2.6 [班级指导]树立德育为先理念。了解小学德育原理

与方法,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。掌

握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、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

素质评价、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。

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,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

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,获得积极体验。

2.7 [综合育人]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,掌握育人基本知

识与技能,善于抓住教育契机,促进小学生全面和个性发

展。理解学科育人价值,在教育实践中,能够结合学科教

学进行育人活动。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

方法。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、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。

n学会发展

2.8 [自主学习]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专

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,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

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。养成自主学习习惯,具有自我

管理能力。

2.9 [国际视野]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,了解国外基

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。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

流。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。

2.10 [反思研究]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。运用批判

— 42—

性思维方法,养成从学生学习、课程教学、学科理解等不

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。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

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

学研究能力。

2.11 [交流合作]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

作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

习。

三、课程与教学

3.1 [课程设置]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

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,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,

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。

3.2 [课程结构]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、学科专业教育

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,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、必修课与选

修课设置合理。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,通识教育课程中

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%,学

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35%,教师教育课程达到

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。

3.3 [课程内容]课程内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,注重

基础性、科学性、综合性、实践性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

观、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。选用优秀教材,吸收

学科前沿知识,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、优秀

小学教育教学案例,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、

完善课程内容,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、特色

化的课程文化。

— 43—

3.4 [课程实施]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

用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,教学内容、

教学方法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。注

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,注重以课堂教学、课外

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,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

改革。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,形式多样,富有成效,

师范生“三字一话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。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

师教育特色,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、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。

3.5 [课程评价]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

标的达成度,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。评价与修订

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四、合作与实践

4.1 [协同育人]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

明晰、稳定协调、合作共赢的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培养机制,协

同制定培养目标、设计课程体系、建设课程资源、组织教

学团队、建设实践基地、开展教学研究、评价培养质量,

形成教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。

4.2 [基地建设]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。实践基

地具有良好的校风,较强的师资力量、学科优势、管理优

势、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

[4]

1个教育实践基地,其中,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

分之一。

4.3 [实践教学]实践教学体系完整。教育见习、教育实

习、教育研习递进贯通,涵盖师德体验、教学实践、班级

— 44—

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,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。教

[2]

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。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,

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。

4.4 [导师队伍]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

导教育实践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有遴选、培训、评价和支持教

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。“双导师”数量足,水平高,

稳定性强,责权明确,协同育人,有效履职。

4.5 [管理评价]教育实践管理规范,能够对全过程实施

质量监控。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。具有教育

实践标准,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,对

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。

五、师资队伍

5.1 [数量结构]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

[5]

学和发展的需要,生师比不高于16:1,硕士、博士学位教

[9]

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80%、专科一般不低于40%,高级

[8]

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,且为师范生上课、担任

师范生导师。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,学科专业课程

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。本科具有半年以上、专科具

有三个月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

不低于 20%,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,占教师

[10]

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%,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

头人、特级教师、高级教师,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。

5.2 [素质能力]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为人师

表,言传身教;以生为本、以学定教,具有突出的课堂教

— 45—

学、课程开发、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;

治学严谨,跟踪学科前沿,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。具

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,能够有效指导师

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、兼职教

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。

5.3 [实践经历]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

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,每五年至

[18]

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,能够指导小学教育教学工

作,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。

5.4 [持续发展]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教师培

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;建立专业教研组织,定期开展教

研活动。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,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、

职称评聘挂钩。高校和小学“协同教研”“双向互聘”“岗位互

换”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、成效显著。

六、支持条件

6.1 [经费保障]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,教

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

低于15%[11][12][13]

,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

[14]

平,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。教学设

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。

6.2 [设施保障]教育教学设施完备。建有小学教育专业

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,满足“三

字一话”、微格教学、实验教学、艺术教育、远程见习等实

践教学需要。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

— 46—

范生学习方式转变。教育教学设施管理、维护、更新和共

享机制顺畅,师范生使用便捷、充分。

6.3 [资源保障]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,

[15]

使用率高。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。

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,有国内

外多种版本小学教材,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 6

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。

七、质量保障

7.1 [保障体系]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各主要

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、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。质量保障目

标清晰,任务明确,机构健全,责任到人,能够有效支持

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2 [内部监控]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

执行,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

与常态化评价,保障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3 [外部评价]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

础教育机构、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

评价机制,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。

7.4 [持续改进]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

析,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,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

改进和提高,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。

八、学生发展

8.1 [生源质量]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,能

够吸引乐教、适教的优秀生源。

— 47—

8.2 [学生需求]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,加强学情分

析。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

制度,鼓励跨院、跨校选修课程,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

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。

8.3 [成长指导]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,加

强思想政治教育,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、学习

指导、职业生涯指导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等,

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,并取得实效。

8.4 [学业监测]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,对师范生在整个

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,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

和自我评价,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,保证师范生

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。

8.5 [就业质量]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%,获得

[16]

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%,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

[17]。

8.6 [社会声誉]毕业生社会声誉好,用人单位满意度

高。

8.7 [持续支持]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,了解毕业生专

业发展需求,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。

— 48—

附件3

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一级)

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一级)》是国家对学前教

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

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、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、专科

学前教育专业。

维度

监测指标

参考标准

必修课≥44学分(三年制专科

≥40学分、五年制专科≥50学分)

总学分≥64学分(三年制专科

≥60学分,五年制专科≥72学分)

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[1]

课程与

教学

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

2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

≥10%

≥20%

支撑幼儿园各领域教

3育的相关课程学分占

总学分比例[20]

4教育实践时间[2]

≥18周

合作与

实践

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

5

≤20:1

基地数比例[3][4]

— 49—

维度

监测指标

参考标准

≤18:1

6生师比[5]

专任教师占本专业教

师比例[6]

7

8

9

≥60%

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

专任教师比例[8]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师资

队伍

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

占专任教师比例[9]

幼儿园兼职教师占教

≥60%(专科≥30%)

10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

≥20%

[10]

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

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

11

≥13%

收入之和的比例

[11][12][13]

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

12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13生均教育实践经费[14]

≥学校平均水平

≥30册

支持

条件

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

14

[15]

每6个实习生配备教师教学参

考书≥1套

保育实践、实验教学、

教学技能训练、艺术技

15

能训练(舞蹈、美术、

钢琴等)等教学设施

— 50—

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二级)

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二级)》是国家对学前教育

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

教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、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、专科

学前教育专业。

一、培养目标

1.1[目标定位]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面向国

家、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

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。

1.2[目标内涵]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,反映师范生毕

业后 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,体现专业特

色,并能够为师范生、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

关方所理解和认同。

1.3[目标评价]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并

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。评价和修订

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,制定明确、公开的

毕业要求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,并在师范生培养

全过程中分解落实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。

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:

— 51—

n践行师德

2.1 [师德规范]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

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

同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

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

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2.2 [教育情怀]具有从教意愿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

专业性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

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,尊重幼儿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

任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

人。

n学会教学

2.3 [保教知识]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,理解幼儿

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,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,掌握

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

合。

2.4 [保教能力]能够依据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

行)》和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根据幼儿身心发

展规律和学习特点,运用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,科学规划

一日生活、科学创设环境、合理组织活动。具有观察幼儿、

与幼儿谈话并能记录与分析的能力;具有幼儿园活动评价

能力。

n学会育人

2.5 [班级管理]掌握幼儿园班级的特点,建立班级秩序

— 52—

与规则,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,创设良好班级环境,

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,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,

营造良好班级氛围。为人师表,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。

2.6 [综合育人]了解幼儿社会性—情感发展的特点和

规律,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。理解环境

育人价值,了解园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,

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契机,对幼儿进行教育。综合利用幼儿

园、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。

n学会发展

2.7 [学会反思]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国

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动态,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

求,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

具有一定创新意识,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,学会分析和解

决问题。

2.8 [沟通合作]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作

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。

三、课程与教学

3.1 [课程设置]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、

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,能够支撑毕业要

求达成。

3.2 [课程结构]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

有机结合;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、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

理。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,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

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%,支撑幼儿园各

— 53—

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%。教师教育

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。

3.3 [课程内容]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,注重

基础性、科学性、综合性和实践性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

观、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。选用优秀教材,吸收

学科前沿知识,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

究最新成果、幼儿园优秀教育教学案例,并能够结合师范

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、完善课程内容。

3.4 [课程实施]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

用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,教学内容、

教学方法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。能够

恰当运用案例教学、探究教学、现场教学等方式,合理应

用信息技术,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。课堂教学、课外指导

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,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,

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“三字一话”等从教基本功。

3.5 [课程评价]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

标的达成度,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。评价与修订

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四、合作与实践

4.1 [协同育人]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

责明晰、稳定协调、合作共赢的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培养机制,

基本形成教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

体。

4.2 [实践基地]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,能够提供合适

— 54—

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,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。

[4]

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 1个教育实践基地。

4.3 [实践教学]实践教学体系完整,专业实践和教育实

践有机结合。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贯通,涵盖

师德体验、保教实践、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,并与

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。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

[2]。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,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

数。

4.4 [导师队伍]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

指导教育实践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有遴选、培训、评价和支持

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。“双导师”数量充足,相对

稳定,责权明确,能够有效履职。

4.5 [管理评价]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,能够对重点环

节实施质量监控。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。依据相

关标准,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。

五、师资队伍

5.1 [数量结构]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

[5]

学和发展的需要,生师比不高于18:1。硕士、博士学位教

[9]

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%、专科一般不低于30%,高级

[8]

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,且为师范生上课。幼

儿园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、队伍稳定,占教师教育课程

[10]

教师比例不低于20%。

5.2 [素质能力]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为人师

表,言传身教;以生为本、以学定教,具有较强的课堂教

— 55—

学、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;勤于思考,

严谨治学,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。具有职前养

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,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

与职业规划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、兼职教师师德和

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。

5.3 [实践经历]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、教

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,至少有一年幼儿

[18]

园教育服务经历,具有指导、分析、解决幼儿园教育教

学实际问题的能力,并有一定的教学研究成果。

5.4 [持续发展]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建立教

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。建立专业教研组织,定期开展教

研活动。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,合理制定教师教育实践

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,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、职称评聘挂

钩。探索高校和幼儿园“协同教研”“双向互聘”“岗位互换”等

共同发展机制。

六、支持条件

6.1 [经费保障]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,教

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

低于13%[11][12][13]

,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

[14]

水平,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。教

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。

6.2 [设施保障]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。建

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,满足保育实践、

实验教学、教学技能训练、艺术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。

— 56—

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。建有

教育教学设施管理、维护、更新和共享机制,方便师范生

使用。

6.3 [资源保障]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,数

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,使用率较高。生均教育类纸质图

[15]

书不少于30册。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

育教学案例库,其中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《3-6

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和教学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6

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。

七、质量保障

7.1 [保障体系]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各主要教学环

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,任务明确,机构

健全,责任到人,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2 [内部监控]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,定

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,保障毕业要求达

成。

7.3 [外部评价]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前教育

机构、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,对

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。

7.4 [持续改进]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

析,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,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

和提高。

八、学生发展

8.1 [生源质量]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,能够吸引志愿从

— 57—

教、素质良好的生源。

8.2 [学生需求]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,加强学情分析,

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,

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。

8.3 [成长指导]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,加强思想

政治教育,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、学习指导、职

业生涯指导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等,满足师范生

成长需求。

8.4 [学业监测]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,监测师范生的学

习进展情况,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。

8.5 [就业质量]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

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,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

[16]

[17]

75%,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。

8.6 [社会声誉]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,用人单位满意度

较高。

— 58—

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

(第三级)

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(第三级)》是国家对学前教

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,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

园教师专业标准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、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及

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。

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、专科

学前教育专业。

一、培养目标

1.1 [目标定位]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面向国

家、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,

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,符合学校办学定位。

1.2 [目标内涵]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,反映师范生毕

业后 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,体现专业特

色和优势,并能够为师范生、教师、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

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。

1.3 [目标评价]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,并

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。评价和修订过

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二、毕业要求

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,制定明确、公开的

毕业要求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,并在师范生培养

全过程中分解落实。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。

— 59—

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:

n践行师德

2.1 [师德规范]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进对中国

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

同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遵守中小学

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立志成为有理想

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2.2 [教育情怀]具有从教意愿,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

专业性,具有积极的情感、端正的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

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,尊重幼儿人格,富有爱心、责

任心、事业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,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

者和引路人。

n学会教学

2.3 [保教知识]掌握通识知识和儿童发展知识,掌握学

前教育专业领域知识体系、思想与方法,重点理解和掌握

专业领域核心素养内涵;了解领域渗透与知识整合,对学

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,能综合领会并形成专

业领域教学知识。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

和策略。

2.4 [保教能力]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。

能够依据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和《3-6岁儿童

学习与发展指南》,以学习者为中心,根据幼儿身心发展

规律和学习特点,整合各领域的内容,科学规划一日生活,

创设教育环境,综合实施教育活动,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

过程,实施融合教育。有效运用多种方法,进行学习评价。

— 60—

n学会育人

2.5 [班级管理]掌握班级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、幼

儿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评价、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

级常规工作的方法与要点,研究班级工作的规律。建立良

好的班级秩序与规则,合理规划利用时间与空间,创设安

全舒适的班级环境,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,建立良好的

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,营造尊重、平等、积极向上的班级

氛围。

2.6 [综合育人]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掌握幼儿社会性 -

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,注重培育幼儿良好意志品质和行

为习惯,使其获得积极体验。理解环境育人价值,理解园

所文化和一日生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。将社会性-情感教育

内容灵活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,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。

综合利用幼儿园、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。

n学会发展

2.7 [自主学习]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。了解专

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,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定

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。养成自主学习习惯,具有自我

管理能力。

2.8 [国际视野]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,了解国外学

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。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

流。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。

2.9 [反思研究]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。运用批判性

思维方法,关注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问题。掌握研究幼儿

— 61—

行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

研究能力。

2.10 [交流合作]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具有团队协

作精神,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

习。

三、课程与教学

3.1 [课程设置]课程设置应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、

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相关标准要求,跟踪对接学

前教育改革前沿,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。

3.2 [课程结构]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

度融合;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,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,

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,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

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10%,支撑幼儿园各领域

[20]

教育的相关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 20%,教师教育课

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。

3.3 [课程内容]课程内容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,注重

基础性、科学性、综合性和实践性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

观、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。选用优秀教材,吸收

学科前沿知识,引入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

究最新成果、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,并能够结合师范

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、完善课程内容,形成促进师范生发

展的多样性、特色化的课程文化。

3.4 [课程实施]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

用。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,教学内容、

— 62—

教学方法、考核内容与方式应能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。注

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,注重以课堂教学、课外

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,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

改革。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,形式多样,富有成效,

师范生“三字一话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。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

师教育特色,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、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。

3.5 [课程评价]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

标的达成度,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。评价与修订

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。

四、合作与实践

4.1 [协同育人]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建立权

责明晰、稳定协调、合作共赢的“三位一体”协同培养机制,

协同制定培养目标、设计课程体系、建设课程资源、组织

教学团队、建设实践基地、开展教学研究、评价培养质量,

形成教师培养、培训、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。

4.2 [基地建设]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。实践基

地具有良好的校风,较强的师资力量、学科优势、管理优

势、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

1个教育实践基地,其中,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

[4]

之一。

4.3 [实践教学]实践教学体系完整,教育见习、教育实

习、教育研习递进贯通,涵盖师德体验、保教实践、班级

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,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。教

[2]

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。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,

— 63—

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。

4.4 [导师队伍]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

指导教育实践的“双导师”制度。有遴选、培训、评价和支持

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。“双导师”数量足,水平高,

稳定性强,责权明确,协同育人,有效履职。

4.5 [管理评价]教育实践管理规范,能够对全过程实施

质量监控,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。具有教育

实践标准,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,对

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。

五、师资队伍

5.1 [数量结构]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

[5]

学和发展的需要,生师比不高于16:1。硕士、博士学位教

[9]

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80%、专科一般不低于 40%,高

[8]

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,且为师范生上课、担

任师范生导师。幼儿园一线兼职教师队伍稳定,占教师教

[10]

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%,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

人、特级教师、高级教师,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。

5.2 [素质能力]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为人师

表,言传身教;以生为本、以学定教,具有突出的课堂教

学、课程开发、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教学能力;治学严谨,

跟踪学科前沿,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,有较丰富的学

前教育研究成果。具有职前职后一体化指导能力,能够有

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。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、

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。

— 64—

5.3[实践经历]专业教师熟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、教

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,每五年至少有一

[18]

年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,能够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,

并有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。

5.4 [持续发展]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。教师培

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;建立专业教研组织,定期开展教

研活动。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,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、

职称评聘挂钩。高校和幼儿园“协同教研”“双向互聘”“岗位

互换”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、成效显著。

六、支持条件

6.1 [经费保障]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,教

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

低于15%[11][12][13]

,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

[14]

平,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。教学设

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。

6.2[设施保障]教育教学设施完备。建有学前教育专业

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,满足保育实践、营养卫生实践、

实验教学、教玩具设计与制作训练、教学技能训练、艺术

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需要。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

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。教育教学设施管理、维

护、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,师范生使用便捷、充分。

6.3 [资源保障]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,

[15]

使用率高。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。

建有幼儿园教学资源库和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库,有

— 65—

国内外多种版本幼儿园教师教学资源,其中《幼儿园教育

指导纲要(试行)》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和教学

实习用幼儿园课程方案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 1套。

七、质量保障

7.1[保障体系]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,各主要

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、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。质量保障目

标清晰,任务明确,机构健全,责任到人,能够有效支持

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2[内部监控]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

行,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

常态化评价,保障毕业要求达成。

7.3 [外部评价]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学

前教育机构、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

评价机制,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。

7.4 [持续改进]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

析,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,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

改进和提高,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。

八、学生发展

8.1 [生源质量]建立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制度措

施,能够吸引乐教、适教的优秀生源。

8.2 [学生需求]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,加强学情分

析。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

制度,鼓励跨院、跨校选修课程,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

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。

— 66—

8.3 [成长指导]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,加

强思想政治教育,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、学习

指导、职业生涯指导、就业创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指导等,

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,并取得实效。

8.4 [学业监测]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,对师范生在整个

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,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

和自我评价,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,保证师范生

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。

8.5 [就业质量]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 75%,获得

[16]

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 85%,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

[17]。

8.6 [社会声誉]毕业生社会声誉好,用人单位满意度

高。

8.7 [持续支持]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,了解毕业生专

业发展需求,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。

— 67—

注释

[1]

教师教育课程学分

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。1学分相当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

行课程学习 18课时,并经考核合格。

[2]

教育实践时间

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

见要求制定。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等环节,

教育实践一学期指18个教学周。

[3]

实习生

实习生指参加教育实习的本专科生。

[4]

教育实践基地

教育实践基地指学校与校外有关单位签署协议,为本专业人才培

养提供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校外教育见习、实习场所。

[5]

生师比

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。生师比=折合学

生数/专业教师总数。其中,折合学生数=师范专业普通本、专科生数

+教育硕士生数*1.5+教育博士生数*2+留学生数*3 +进修生数+成人

脱产班学生数+夜大(业余)学生数*0.3+函授生数*0.1;专业教师总

数=专任教师数+外聘教师数*0.5。外聘教师指聘请的国内外其他高

校、基础教育及科研机构、企业、行业的教师和退休教师(含本校退

休教师),聘期为一学期以上。外聘教师按 0.5系数折算后计入教师

总数,且人数不超过专任教师数的25%。对于民办高校,自有教师及

外聘教师中聘期二年(含)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

1:1计入专业教师,聘期一年至两年的外聘教师按 0.5系数折算后计

入本专业教师总数,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业教师总数。

[6]

专任教师

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,指学校本专业在

职教职工中具有教师资格,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。

— 68—

[7]

学科课程与教学论/教师教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

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。学科课程与教学

论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=本专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在职教师 /本专业

专任教师总数。

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=本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在职教

师/本专业专任教师总数。

[8]

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

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。具有高级职称教

师占专任教师比例=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本专业专任教师数 /本

专业专任教师总数。

[9]

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

根据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相关内容制定。具有硕博士学位

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=本专业具有硕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 /本专业

专任教师总数。

[10]

兼职教师

指来自教学一线的中学/小学/幼儿园教师。

[11]

教学日常运行支出

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制定。教学日常

运行支出指中学/小学/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

的支出,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持(302类),不包括

教学专项拨款支出,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(含考试考

务费、手续费等)、印刷费、咨询费、邮电费、交通费、差旅费、出

国费、维修(护)费、租赁费、会议费、培训费、专用材料费(含体

育维持费等)、劳务费和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(含学生活动费、

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、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、委托业务费等),

取会计决算数。

[12]

生均拨款总额

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制定。生均拨款

总额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校发展的经

— 69—

费,按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,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,不

含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经费。其中,专业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指按

专业本科生在校生人数折算的拨款总额。专业专科生生均拨款总额

指按专业专科生在校生人数折算的拨款总额。

[13]

学费收入

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制定。学费收入指

普通本科专业学费收入,即按照核准收费标准实际收取的本科专业学

费总额。只统计学费,不含住宿费、教材费等其他收费。专科专业学

费收入即按照核准收费标准实际收取的专科专业学费总额。

[14]

教育实践经费

教育实践经费指用于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教育研习等教育实践

活动的经费总额,不含实验室列入固定资产的设备购置经费。

[15]

教育类纸质图书

教育类纸质图书包括课程论、教学论、学科教学、教育科研、教

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纸质图书。

[16]

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

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=师范类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人

数/师范类毕业生数。

[17]

从事教育工作

指在各级各类学校、教育机构中从事与教育有关的教育教学、研

究、管理工作,包括继续攻读研究生等学历深造。

[18]

教育服务经历

指在中学/小学/幼儿园从事教学、管理、研究等工作。

[19]

校外实践导师

指校外中小学、幼儿园中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教师。实习生

数与校外实践导师比例=实习生数/校外实践导师数。

[20]

幼儿园教育领域

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》规定,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

面的、启蒙性的,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、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五

个领域。

— 70—

关闭窗口
Copyright©版权所有:0638太阳集团 地址:菏泽市大学路2269号 网站:www.delihua.com
Baidu
sogou